微信扫码了解博鱼·综合体育
服务热线
13321112233

预约演示

姓名
* 电话
邮箱
地址
内容
首页/ 公司新闻/公司新闻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角色的再思考

2021/05/13

引用本文请注明:

刘金松,李一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角色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1(Z1):95-101.

 

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深度介入教育教学中,但教育教学的育人核心决定了不能单纯任由技术僭越和主导教育场域,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角色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以“减法”思维看待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的变化,以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为己任,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领导力、数字胜任力和教学领导力。

 

在政府重视和密集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在从教育变革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技术迭代发展和政策重视的双重推动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走向“2.0时代”,走向了人工智能时代。但教育教学的育人核心决定了不能单纯任由技术僭越和主导教育场域,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职业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借助人工智能落实好育人的重任,教师该如何应对?澄清这些问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面临的多重挑战使得教师角色的变革成为必然。以下从学生学习的发生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两大视角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变化。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单调性和稳定性,因为无论是教师教的环境和情境,还是学生学的环境和情境,都受到了来自教育教学制度的“规制”和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变化被政策制定者所关注和重视,我国先后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变革,这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构更为丰富、精准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提供了空间。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的具体呈现者,而转为建构者,为学生学习的发生和深化建构适切的环境和情境。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在政策和技术上都成为现实,但仍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学生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中的学习效果依然存在差别,这不仅是客观知识习得效果的差别,更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德性与思想发展的差别,因为虽然技术是客观和中性的,但技术呈现的内容却存在价值差异;其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建构存在质量差距,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蔓延则可能会强化和固化学习中的“马太效应”,进而消弭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公平”。基于以上两种可能,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主动地为学生建构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情境,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学生的特征和需求,规划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情境建设,并积极协调和利用可能的资源建构学习环境和情境资源库,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构学习环境和情境,一是可以保证学习环境和情境的价值“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使学生的学习在个体与国家之间形成平衡;二是可以保证学习条件的质量,最大程度上缩小教育不公平发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也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应然价值。

 

(二)教师由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基于人机交互协作学习的领导者

 

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作为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原住民”,他们对于人机交互与协作的学习方式具有天然的接受力,虽然基于人机交互的协作学习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重要范式,但无论何种学习范式,都需要激发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一定程度上从繁琐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而其包含教学组织和教学决策在内的教学领导力则被赋予了更多期待,教师要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如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愿景,能够及时、适切地激励学生并妥善地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这也是教师这一职业或者角色不能被机器所替代的关键原因之一。

 

学生学习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学生在人机交互之外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的程度。教师通过教学领导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促进学生之间人机交互的协作学习,形成一定的学习网络,促进学生在习得知识之外更智慧、更有责任地思考,从而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另外,教师的信息化领导力也是需要特别提及的,这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一种关键能力,也是教师为学生建构良好学习环境和情境的关键能力之一。

 

(三)教师由知识灌输者变为学生发展潜力的“研究者”和“助产者”

 

在工业化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大规模教学形式适应的是工业化社会确定性技能培养的需求,在这种确定性的背景下,教师教学所关注的,是对照既有要求发现学生缺什么,再根据学生所缺少的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被灌输相对稳定、固定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发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进而要求社会生产变得越来越具有原创性,后信息化社会加深了这种趋势,“DIY”成为时代流行和需求前沿。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点发掘学生独特的潜力,而并非将学生作为“标准化” 的工业产品进行生产。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即博鱼·综合体育要看学生有什么,而并非是缺什么。但不能过度地将信息技术奉为圭臬,因为“看学生有什么”这一任务必须也只能由教师借助一定条件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完成,所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发展潜力的研究者,要有效地利用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发展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有效地为学生的发展“画像”。教师的“画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路向,这不仅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分散化、个性化趋势,也有利于将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落到实处。

 

除为学生“画像”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建构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环境和个性化的学习领导推动学生“可能的”发展潜力变为“现实的”发展实践,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助产者”,这一角色并非仅仅是理论上和理念上的含义,更多地意味着教师具体工作范式和工作内容的转变。

 

图片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逻辑

 

(一)坚守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时空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都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生态在发生实质性的变革并会继续深化。教育生态的变革可以视作是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和教育存在方式的变化,但教育和教师之所以存在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永远是立德树人,而教师则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者。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是服务于这个根本任务的,因此,博鱼·综合体育应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生态的变革。

 

立德树人中如何“立德”和如何“树人”,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来实现,而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立德”和“树人”则成为教育实施所面对的挑战,也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使命担当。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在场者”,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师哲学观和价值观,以情感关心和德性榜样等推动和促进学生德性的内在生成。为此,教师不能漠视或者恐惧人工智能时代中教育生态的变化,而应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视野、态度去审视信息技术应用给教育所带来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对于实现立德树人具有哪些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将这些积极作用落在实处。

 

教师应将信息技术视为帮助学生“立德”和“树人”的工具,以融合的视角看待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应用,力争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人”,将其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不是被技术变革所裹挟或者所抛弃。

 

(二)以“做减法”的思维看待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

 

要使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在不同话语和技术的裹挟中不丧失其主体性,教师应坚持“做减法”的思维。这意味着教师要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环境中不断反思和摸索“何谓教师”和“如何为师”等核心问题。

 

其一,教师“做减法”意味着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和审慎重构。教师“做减法”的思维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自我角色、定位和功能的再反思和再优化,但“做减法”的过程则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研究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发展、新特征和新需求,对照自我现在的专业发展,寻找不足和新的生长点,不断在变革的环境中反思教师的本质、坚守教师的底线,审慎地对待外界的纷扰和“欲求”。

 

其二,教师“做减法”意味着对信息技术的反思和取舍。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减法”也意味着教师不断地反思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技术条件可以改善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度,教育 教学的过程不能简化为机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介入也不能完全消解和打破这种限度,所以教师要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边界在哪里,信息技术以何种方式介入教育教学过程方能最大程度上有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无论信息技术迭代到何种程度都无法改变其作为学习工具与媒介的角色,其为学生所提供的“教育”的价值方向无法完全保证。所以学生“为何学习”“为谁学习”和“是否想学习”等依然是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信息技术所擅长,而恰恰是教师能帮助学生澄清的,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在方法论上协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更有必要在理论和价值层面帮助学生澄清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澄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立有价值之德的路径依赖,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维持一定的学习激情,这恰恰是教师为师的核心,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

 

图片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做的是正视自我所在环境的变化,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和价值导向,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领导力、数字胜任力和教育教学领导力,巩固自我角色核心、发挥自我角色功能,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提升立德树人效果。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对学生的道德领导力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教育生活乃至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在不具有道德思维能力之前,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手段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影响,即使将来其通过深度学习获得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为了不“成为机器人所圈养的动物,并可能被机器人随意屠宰”,人类也应该及时或者提前提升整体道德水平,筑起一道“防火墙”。这道防火墙要靠博鱼·综合体育所有人共同构筑,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师德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较之以往任何时代都将更加凸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首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其次,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领导力。教师的道德领导力也可以称为道德感召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主动地关心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每个学生,除了量化的成绩外,教师在学校中的行为应以激发和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为目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自身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前提下,愿意以一种道德性的方式与学生交往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交往,以此来引导学生德性的生发和发展。

 

(二)提升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胜任力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存在方式之一就是数字化,因此如何提升数字胜任力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生态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

 

Antonio Calvani认为数字胜任力包含着技术、认知、伦理及三者整合等四个维度的能力。教师可以从Antonio Calvani的模型出发,一是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能力,即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要具有自觉的数字思维和意识,也要自觉地使用数字化技术搜索实施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材料,同时具备使用不同数字技术工具的能力;二是提升自身的数字认知能力,即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数字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阅读、整合通过数字化工具和手段获取的信息,提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提升自我数字伦理能力,这意味着教师既要认可数字化对于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的局限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并合理地、科学地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避免数字技术精准化特征造成学生发展的偏差和单向度化。

 

除教师自觉地提升数字胜任力之外,国家层面也应将数字胜任力纳入教师职业素养范围之内,并在理论研究、实践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出台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和指导手册,供教师参考;同时也应将数字胜任力整合到教师培训过程中,提升新任教师的数字胜任力。

 

(三)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领导力

 

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基于自身的教学魅力而对学生产生教学威信或正向影响,进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与素养。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领导力,以引导学生在繁杂的技术和信息环境中主动地为自己的学习而努力。

 

具体可以通过校本研修、课堂实践和教师反思等不同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领导力,此过程应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其一,通过多途径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自我专业知识。这包含其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学科、专业领域知识的最新发展以及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知识的增加与熟练应用,此外还包括学情分析的专业化,即基于数字胜任力的提升和应用,深化对学生特征、需求和潜力的认知,并据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其二,教师应善于并投入“教育真善”建设课堂文化。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也表现在教师所营造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引领,所以教师应意识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建设课堂文化的能力,其重心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班级的集体情况相结合,创设适应于当下的课堂文化。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否真心对待学生、是否真心为学生成长着想,关系着课堂文化的质量和教育价值,也关系到教师教学领导力是否有助于班级共同学习愿景的建立。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YJC880054)阶段性成果。作者:刘金松,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李一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候选人。)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1年第2期(合),转载需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肖雪